1999年5月金领速配,南京抗日航空烈士公墓。这是一个庄重而肃穆的地方,仿佛时间也在这里凝固。
五月的南京,阳光温暖,城市里弥漫着花香。这个时候,公墓内的碑林显得格外宁静,周围无人,黑色的石碑静静地屹立在风中。著名的台湾作家齐邦媛身穿一套浅色西装,缓步走在这些石碑之间,仔细地查看每一块上面刻着名字的碑文。她的眼神专注,仿佛在寻找着什么人或是什么答案。
她停下脚步,忽然低声叫出一声,手指轻轻地抚摸着石碑上雕刻的一行字:“张大飞,上尉,辽宁营口人,1918年生,1945年殉职。”
展开剩余85%这一刻,齐邦媛终于站在了她怀念已久的张大飞的墓前,距离他离世已经过去了56年。曾经的那个男子已经化作了冰冷的石碑和文字,而她,泪水已经忍不住滑落。她低头伏在石碑前,悲痛欲绝,痛哭不已。她想起了那句诗:“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。”
张大飞到底是谁?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过往?
1943年4月,在重庆的南开中学,铃声响起,齐邦媛整理好书本准备离开教室。然而金领速配,她刚一走出门,就被一个小女孩拦住了,“有人在操场等你。”那是一个雨后的黄昏金领速配,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。齐邦媛走出校门,雨雾中的景象让她睁大了眼睛,只见一个高大的男子穿着军雨衣朝她走来。
张大飞穿着军装,头发梳得整齐而干净,给人一种英气逼人的感觉。走近后,他停下脚步,看着齐邦媛,语气带着些许惊讶:“邦媛,才一年不见,你都长大了。”然后,他又有些腼腆地补充道:“你也长得更漂亮了。”
齐邦媛眼睛一亮,惊喜与开心交织。眼前的男子,正是她许久未见的张大飞。
张大飞是抗日遗孤,齐家一直对他非常照顾。他和齐邦媛曾在南京一起度过过一段时光。那时,由于战乱,许多难民孩子聚集在一起,齐邦媛的哥哥齐振一经常带一些孩子到家里吃饭,张大飞便是其中之一。
当时的张大飞并不爱言辞,他更多的是陪着齐邦媛的母亲做家务,照顾齐邦媛的妹妹,话不多,性格也不太引人注目。齐邦媛当时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哥哥,并未特别在意。
然而,在齐邦媛12岁那年的一天,转折发生了。那天,她和哥哥一起去爬山,途中由于走得较慢,她落在了后面。天色渐暗,山风呼啸,齐邦媛害怕得大哭起来。就在此时,已经走在前面的张大飞转身回来,看到她哭泣,立刻跑回去牵住她的手,小心翼翼地带她下山。
张大飞脱下自己身上的棉衣,披在齐邦媛身上,温柔地安慰她:“别怕,别哭,快到大路上了。”那时的齐邦媛感到一种久违的温暖与关怀,这种关爱在动荡的时局下显得尤为珍贵,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心。
接下来的日子里,齐邦媛每次再爬山时,都会想起那个傍晚,山风吹动着少年背影的模样。
然而,战局的变动很快打破了他们短暂的宁静。1937年,七七事变爆发,南京沦陷,齐邦媛和家人一起乘船逃往汉口。在这趟艰难的旅程中,她的妹妹因病去世,母亲也因旧疾复发,陷入昏迷。
就在这个最为绝望的时刻,张大飞突然出现在她的病床前。他急促地告诉齐邦媛,自己已经报名了军校,准备前往前线。临别前,他拿出一个小包塞给齐邦媛,里面是一本新封面烫金的《圣经》,书页上写着他真挚的祝福:“愿你前途光明,永远生活在快乐的家园。”
齐邦媛心中充满了温暖和感动,然而,那个从未说过再见的人,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后来,张大飞加入了中美空军,成为了一名飞行员,而齐邦媛则去了重庆。两人依然通过书信保持联系,谈论着生活、理想与信仰。随着战火的蔓延,齐邦媛开始感到这种遥远的联系渐渐变得难以承受。1943年,她决定转学到云南,以便更接近张大飞。此时的张大飞却深感自己无法守护她,于是开始有意疏远她。
两人之间的爱情开始变得隐晦而远远。张大飞不仅在信中写下对齐邦媛的关心,还劝她专心读书,而齐邦媛也感到无比痛苦,最终两人渐行渐远。
在张大飞牺牲后,齐邦媛终于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。1950年,张大飞的信件寄到了她手中,齐邦媛这才得知,原来他在生前一直把她放在心底,直到最后。
2000年,齐邦媛出版了《巨流河》,在书中,她记录了与张大飞的爱情,回忆那段凄美却遗憾的往事。而这一切,都因张大飞的英勇奉献,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英雄儿女的情感与牺牲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诚无忧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